近期,南安眉山乡山后村的深山里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。一片原本撂荒20多年的农田,在村民陈仅生的流转承包和辛勤耕作下,如今已是一片金黄的稻浪,首次迎来大丰收。
日前,记者来到这片农田看到,层层叠叠的梯田一片金黄,沉甸甸的稻穗挂满了稻秆,在微风的轻摇下,荡起金色的涟漪,稻谷的清香弥漫着整个田野。陈仅生正手持微型收割机,在稻田中忙碌地作业,黝黑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。“深山里无法使用大型收割机,这种微型收割机就很好用。”他说,仅他一人一天就能收割1000公斤稻谷。今年,他所承包的水稻田,红米亩产350多公斤,黑米亩产250多公斤。
谁能想到,此前,这里还是一片长满杂草的土地。“在老陈流转土地之前,这里进来是没有路的,长满了野草,有的草长得比人还高,十分荒凉。”山后村党支部书记周玉章说,20多年前,这里可热闹了,有20多户农户在耕作。后来,村里外出的人越来越多,加上这里属于山区,大面积机械化耕作较难、耕种成本较高,这片土地就慢慢荒废了。
这片农田的重生,离不开陈仅生的辛勤付出。去年,陈仅生决定流转承包这30多亩农田。山上的气温低,担心种植两季水稻收成不好,陈仅生决定改种单季稻。今年3月,他凿开了一条能容纳摩托车进出的山道,开始除草、平整土地。忙碌了1个多月,这块地才具备耕种条件。谈及流转土地的原因,陈仅生说,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,不忍心看着这些宝贵的农田被荒废。“眉山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红米、黑米种植。我之前在村里其他地方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红米和黑米,这两年的收成也不错。”
“老陈这次开辟新田,也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。”周玉章介绍,山后村积极落实扶持粮食生产、保障粮食安全的多项措施,鼓励种粮大户和更多农户参与土地流转。同时,村委会还同步完善水利设施,并帮助农户向农业部门申请购置农机、购买种苗等资金补贴。
此外,村委会也为农户拓宽销售渠道提供帮助和引导。“我们的共建帮扶单位泉州市体育局有组织来村里开展‘我在乡间有亩田’认领活动,6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志愿认筹。”周玉章表示,接下来,山后村将加大力度对其他抛荒地进行盘活、开荒,鼓励和帮助更多农户参与复耕及多元化种植,助力乡村振兴。(记者 王丽清 通讯员 石倩雯)